骨不连可发生于锥体一侧或两侧 其棘突或正常,缺如或合并脊椎裂等其他畸形,但在临床上无症状或滑脱 此种骨不连称为脊椎崩解症,这是发生腰腿痛的潜在内因。脊椎滑脱多发生于第5腰椎 其他部位较少见。
脊椎椎弓峡部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脊椎于胚胎第七周开始出现四个软骨核(椎体两个 每侧椎弓各一个) 四个软骨核继续生长 并联合形成一个软骨样脊椎 约在胚胎第十周后 又开始出现三个原发性化骨核 包含在原发性软骨核内 慢性生长 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 出生后1~2岁左右 椎弓开始联合 并出现脊突 3~6岁后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
生长完全的脊椎 可分为椎体 椎弓 椎板 上下关节突 横突与棘突 上下关节突之间有一狭窄区 即为椎弓根峡部 如该部骨化不全 或有潜在的软骨缺损 即形成先天性峡部骨不连 其缺损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 该椎体与后部椎板无骨性联接 与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联系 如该处发育薄弱 再加上某种程度的外伤或劳损 也可导致薄弱的峡部发生骨折 其机理与疲劳骨折相似
脊椎椎弓峡部裂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真性脊椎滑脱 即因椎弓根峡部骨不连所致之前滑脱 此类最多见
(二)假性脊椎滑脱 无峡部骨不连 仅由于脊椎或间盘退行性改变 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椎体轻度前移位 较常见
(三)后滑脱 较少见
上述三种滑脱之共同症状为慢性腰腿痛 单纯性峡不连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但由于腰骶部稳定性较差 局部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 出现滑脱者成年后症状明显 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 疼痛部位和性质各有不同 可以为持续性或间歇性 也有仅在过度劳累时始感疼痛者 疼痛可局限于腰骶部 也可向髋部 骶尾部或下肢放射 如坐骨神经痛 椎管狭窄等 其而产生马尾神经麻痹者 卧床休息后疼痛较轻 自卧位起床时疼痛加重 腰部活动时内部偶有移动感
脊椎椎弓峡部裂应该做哪些检查?
影像学检查:
对于脊椎崩解及轻度滑脱 临床诊断困难 需行X线检查 常用的投影位置为前后位 侧位与斜位
(一)前后位 椎弓崩解在前后位上常不易显出 如有明显的峡部缺损 当裂隙之平面与X线平行时 可在环形阴影之下 见一密度减低的斜行阴影 如有明显之滑脱 可见滑脱椎体之下缘与下部椎体相重叠 呈新月形密度增厚 第5腰椎横突与椎体前缘相重叠
(二)侧位 为两侧椎弓峡部缺损 可在椎弓根的后下方 上下关节突之间 见一斜行骨质密谋减低阴影 其后部高于前部 如缺损为单侧则不容易见到
如有滑脱则椎体前移 但轻重不等 有整个椎体完全前移者 也有前移甚微者 多数滑脱在1/3至1/4左右 间盘有退行性变者 椎间隙变窄
1.测位测量滑脱的方法
⑴自第1骶椎平面之前缘 画一垂直线 该线应通过第5腰椎椎体之前下缘 如第5腰椎向前滑脱 此线将通过该椎体(Ullman线)
⑵疑有第5腰椎向前滑脱时 可自第5腰椎的后上下缘 及第4腰椎体的后下缘至第1骶椎体的后上缘各连一直线 则两线可以相交或平行 正常时两线相交之角不大于2° 且在第4腰椎下缘以下 如两线平行其距离不大于3mm(Ullman线) 有滑脱时其交点均在第4腰椎下缘以上 根据两线相交角度的大小或平行线距离的远近可将滑脱分为三度(表1)
表1 腰椎滑脱的分度法
滑脱程度
|
相交角度
|
平行距离
|
轻度
|
3°~10°
|
4~10mm
|
中度
|
11°~20°
|
10~20mm
|
重度
|
21°
|
21mm以上
|
⑶将第1骶椎上缘 分为四等分 正常时第5腰椎椎体与第1骶椎体后缘 形成一连续弧线 有滑脱时则第5腰椎体前移 前移1/4者为1° 2/4者为2° 3/4者为3° 全滑脱者为4°
2.侧位片对诊断的鉴别 侧位片能鉴别真性与假性滑脱 前者脊椎的前后径增加;后者无改变 并可见椎间隙变窄 相邻椎体边缘骨质硬化 或唇样增生等退行性病变
(三)斜位片 左右45°斜位像为显示峡部之最好位置 正常椎弓附件形如猎狗 狗嘴表示同侧横突 狗眼表示椎弓根 狗耳为上关节突 狗颈为峡部 狗体为椎板 前后狗腿表示同侧与对侧之上下关节突 狗尾为对侧横突
如峡部不连(图1) 则于颈部可见一带状密度减低阴影 犹如猎狗带一脖套 此即椎弓峡部骨不连 如有滑脱 则上关节突及横突随椎体前移 如砍下之狗头颈(图2)
图1 峡部裂与脊椎滑脱
⑴正位 ⑵侧位 ⑶轴位 ⑷脊椎滑脱侧位
图2 峡部裂如同狗颈戴一项圈
CT MRI:椎弓根骨质部分缺损 椎间盘突出 神经孔 椎管变形 椎弓根断裂 椎弓不对称棘突偏向一侧 CT可出现“双管”征
脊椎椎弓峡部裂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需要与机械性暴力作用所致的椎弓骨折相鉴别;另外 摄X线侧位片能鉴别真性与假性椎骨滑脱 前者脊椎的前后径增加;后者无改变 并可见椎间隙变窄 相邻椎体边缘骨质硬化 或唇样增生等退行性病变
脊椎椎弓峡部裂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病人有显著之腰椎前突 躯干部略前倾 季肋部与髂骨嵴接近 臀后突 腹下垂 腰骶部凹陷 第5腰椎棘突显著后突 行走不便 有摇摆步态 腰部肌肉痉挛 功能受限 尤以前屈为甚 第5腰椎棘突部明显压痛 脊椎前滑脱明显的妇女 自腰椎前缘至耻骨联合之距离减小 宛如扁平骨盆 生产时影响儿童进入骨盆
脊椎椎弓峡部裂应该如何治疗?
单纯峡不连 椎体尚无滑脱 也无明显临床症状者 应避过劳 经常进行仰卧起坐等腹肌锻炼 减轻腰椎前突 防止滑脱 或用围腰或用支架保护
椎体虽无滑脱但有腰腿痛 或滑脱甚微尚无神经压迫症状者 卧床休息3~4周后可行植骨固定术
椎体向前滑脱明显 且有神经压迫症状之少年或滑脱不超过一年之患者 应令患者双髋屈曲 仰卧2~4周 待椎体自行复位 神经症状消退后 施行植骨固定术
经卧床休息 滑脱及神经症状仍无明显改进者 可试行手法复位 复位应在麻醉下令患者仰卧 双髋与膝关节屈曲并悬吊 将臀部抬高 靠躯干重力 使滑脱之椎体复位
或令患者俯卧 徐徐向下牵拉下肢 使骨盆离床 然后屈曲两髋 术者以手掌按住骨盆背侧 徐徐用力向下挤压 使骶椎前移 整复滑脱
经卧床休息或和手法整复后 如果滑脱及神经症状恢复或改进 可行植骨固定术 固定患椎峡部 上下关节突间关节 椎板及棘突
经卧床休息或手法整复后 滑脱及神经压迫症状仍然存在者 应行椎前植骨固定术 术后卧床休养3~4个月 待植骨愈合后神经压迫症状仍未消退时 可行椎板切除减压术
脊椎椎弓峡部裂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多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引起 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一些由于疲劳引起的病变 平时工作时注意劳逸结合是关键 其次 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另一个关键
|